2010年11月26日

目錄



    什麼是佛教?

    佛教,又名佛陀,意思是覺悟者。主要是重視人類心靈的進步和覺悟,教道人怎樣面對不同的誘惑和難題的時候應該解決的方法和規條。

    佛教的教義主要可以分為兩部份。

    第一是關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報應和修行有關係的。這部份主要是說明佛教教義,道德規範方面和宗教方面的實現方面。而且,這部分說明了學佛教的法則和方法。佛教和其他宗教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佛教有自己特出的優勢。

    第二部分是關於世界和生命的真相,從不同的角度,包括:哲學,理論和思想方面的研究。



    佛教的教義是什麼?

    佛教的教義主要可以分為:緣起、法印、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因果業報、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盤,及自成一體的法義等。

    緣起是指因緣而起,根據《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中,說緣起有11個意義:(1)無作者義。(2)有因生義。(3)離有情義。(4)依他起義。(5)無動作義。(6)性無常義。(7)刹那滅義。(8)因果相續無間斷義。(9)種種因果品類別義。(10)因果更互相符順義。(11)因果決定無雜亂義。

    11種意義清楚解析了緣起的意義。基本來說,佛教是為了救世。而緣起是佛教的佛教的代表。

    法印是指符合佛教標準的證明。小乘佛教有三法印,四法印和5法印。大乘佛教就用諸法實相作為法印。法印的定義很廣範,一般是指無諸行無常,無我和發空。

    四諦是指真理和實在,又名四聖諦。
    (1)    苦諦,三界六道生死輪回,充滿了痛苦煩惱。
    (2)    集諦,集是集合、積聚、感招之意。
    (3)    滅諦,指痛苦的寂滅。
    (4)    道諦,指通向寂滅的道路,指八正道。


    八正道,即指合乎正法的八種悟道成佛的途徑,又稱八聖道。
    十二因緣,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它們互相關連。

    因果保應是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佛教想人做好人,不可以做壞人。
    佛教覺得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三界六道三界,是指眾生(人類)所居住的三種世界,它門分別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六道,又名六趣,指眾生以自己所作的行為(所做的事情)而引起的六種生存形態或世界,它門分別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三十七道品,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是指人為了追求智慧、覺悟而進入了涅盤境界的三十七種修行的法則。三十七道品主要分為以下七科: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七個方面。

    涅盤是指佛教學裏最高目標,目的和境界,一般的意思是指一個人沒有什麼煩腦,達到越過生死,永恆的狀態。這和佛教的西方極樂世界十分相近。


    佛教的戒律

    佛教的戒律是一切善法的根本, 而每個修行的僧侶信眾都必須遵守。受戒有別於其他的規範和法律, 規範和法律往往是來自外在的約束, 屬於「他律」; 而佛教的戒律則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 屬於「自律」, 是個人自身的修為。佛教的戒律依其修行程度而分為四種類別[1], 也有出家和俗家的區別, 但一切的戒律主要依據五戒為根本, 即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五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 不侵犯從而尊重別人, 亦滿足自己的身心。所謂「不殺生而護生, 自然能獲得健康長壽; 不偷盜而佈施, 自然能發財富貴; 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節, 自然家庭和諧美滿; 不妄語而讚歎他人, 自然能獲得善名美譽; 不喝酒而遠離毒品的誘惑, 自然身體健康, 智慧清明。」所以, 受持五戒, 現世可以免除苦惱、恐怖, 可以獲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諧、快樂; 將來可以 免墮三惡道, 得人天果報, 乃至成佛。受持五戒, 如同在福田裡播種, 縱使不求, 自然有許多利益加身, 自然享有無盡的功德善果。同樣, 十戒比五戒嚴, 是為更高修為的戒律。然而, 受戒的真義是為了身心的健康和自由, 卻不是一種束縛。


    佛教中也常聽見齋戒, 佛教術語為八關齋戒[2], 是為佛教戒律之一, 主要對象為在家信眾。因在家信眾要經營家計, 不能長時間受持戒律, 為了讓有心精進的在家信眾能夠感受出家清淨離欲的生活,培養出世善根, 特別制定此一律戒但相比十戒五戒較為寬鬆。根據《薩婆多毗尼毗婆沙》, 八關齋戒維持一日一夜遵守以下八種清淨戒律: 不殺生, 不偷盜, 不淫泆, 不妄語, 不飲酒, 不著華鬘香油塗身, 不歌舞觀聽, 不坐臥高廣大床, 不非時食(過午不食)

     
    參考資料:
    1. “佛教戒律”, 學佛網
    2. “《八關齋戒儀軌》”, 台北智慧金剛佛學中心法訊

    2010年11月25日

    道教淺談

    教信奉老子為教主,從創教之初便尊奉《道德經》 為根本經典,是一種發源於我國古代的傳統宗教,並相信人們可以通過修煉達到長生不老成仙。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更被認為是一種佔據著主導的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實踐方法。道教將其中「」和「德」作為基本的信仰,而「德」則是「道」的體現。


    道教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主宰,無所不在、不包,萬物都是從「道」變化而來成的,所以便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道德經》更提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怕由道演化,故人可透過某些方式可天人合一的境界,這些人稱為後天神仙,最高修為者也可以達到天尊。



    道教重生惡死,追求長生不老,認為人的生命可以由自己掌握,不信聽命於天的說法。認為人只要著重修道養生,就可以長生不老,更可得道成仙。故產生了不同修煉成仙的方法:煉丹、服食、吐納、胎息、按摩、導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誦經。



    道教的教義

      一、是道教的最高信仰。是虛無的本體,是天地萬物的根源,是超過空的永恒存在。是唯一的。

      二、老子是的化身,可以演化成眾多的天神、地和人鬼。

      三、可因修而得。人通過修煉各種道術能使神與合,即為得道。

      四、得道的人可有各種神通,可長生、成仙。


    参考資料:
    1. http://www.sacredsplendor.org/china3.htm
    2. http://zh-yue.wikipedia.org/wiki/%E9%81%93%E6%95%99

    道教戒律


    道教戒律是一些約束道士思想言行的準則﹑防止行為犯過失的警戒性條文。道教的戒律依照不同的教派,有着不同的內容。道教的戒律,在儒家三綱五常等要求的基礎上,也受到佛教戒律的影響其內容偏重於道士的個人修養。戒律的內容主要有不得殺生,不得喝酒吃肉,不得偷盜,不得邪淫等。「五戒」等內容均模仿佛教,即一者不得殺生;二者不得茹葷酒;三者不得口是心非;四者不得偷盜;五者不得邪淫

    戒律是教徒必須遵守的,而且必須有一個受戒儀式一名道士才能算作教徒。而黃大仙祠於20100919主辦香港開埠以來首次舉辦的全真派受戒儀式-------皈依冠巾証盟科儀,正式受戒為道長。
    上圖為巾證盟入道科義的情況

    參考資料
    http://www.chiculture.net/1602/html/c08/1602c08a.html
    http://www.hkcna.hk/content/2010/0919/69369.shtml

    2010年11月24日

    香港志蓮淨苑 - 林樂飛

     志蓮淨苑


    背景

    志蓮淨苑佔地十八萬平方呎,是現存世界上大型手造仿唐木構建築群,位處於山巒之中,背靠鑽石山,右面為獅子山,而左面為慈雲山,坐北向南,淨苑是依山而建,以中國的風水學而言,淨苑風水佈局極佳。其建造和組合乃是一種偶遇,因應政府八十年代的市鎮整體發展而經過精心規劃重建而成。政府將當時地區公園配合淨苑的設計,發展成具備宗教、文化、教育和休息的地方,隨後亦開展安老服務,其後亦於二零零六年建成和開放南蓮園池給公眾參觀,遂成為現今大眾和旅客欣賞唐代建築的名勝。

    建築格局和建築物風格

    志蓮淨苑內裡的建築物和格局均仿照唐代,建築設計採用「三進三重門一院」的格局。殿堂有三個大門可供觀賞者進出,分別為「東門」、「西門」和「山門」,最主要為「山門」,因為具有特別佛學的意義。山門象徵佛教的智慧、慈悲和方便三種解脫煩惱的法門,從山門進入志蓮淨苑,表示踏上解脫之道的開始。



    三進表示志蓮淨苑大致上分為三個部分,有第一至第三進,而每一進的建築物、佛像和佛教藝術品各有不同。由「一重門」進入第一進,建築物包括蓮池、長廊、天王殿、鐘樓和鼓樓。當中蓮池是根據「淨土經變圖」中阿彌陀佛展現的淨土的七寶池和八功德水而仿建而成。天王殿和鼓樓是敦煌淨土經變式建築。


    由「二重門」進入第二進,建築物和藝術品包括大雄殿、客堂、藥師殿、祖堂、觀音殿、臥佛殿和淨土經變圖。第三進的是五觀堂、法堂、藏經樓、方室和唸佛堂。一院指的是萬佛塔,是整個建築群的標誌。一般的參觀者很難進入第三進和一院,所以大多遊人集中在第一和第二進,並欣賞整個志蓮淨苑的建築架構為主。整個志蓮淨院是以建築組群形式為藍本,比起單體建築如日本的唐招提寺和中國的佛光寺和南禪寺更能表現唐代建築的宏偉和壯美。


    與唐代佛教建築的相同和相異之處

    唐代木構四合院式的設計的建築格局有四方面與唐代建築佈局相同。首先,庭院四周圍著迴廊,而前廊正中設院庭大門,唐代稱為「中三門」。然後,院內縱軸線上前後有一至三座殿堂,可單層可樓閣。再者,在前殿之前的院庭面積較大。最後,前殿左右建配殿,而配殿多是樓,體積較小。

    志蓮淨院有些地方與唐代佛教建築略有不同。因實用性的緣故,在迴廊轉角屋頂上立柱,上建平台,殿較小型。

    建築特色
    1.   榫接
    志蓮淨院的殿堂是用木材建構而成,其建造方法強調不用任何現代化工具,如釘子,而全部構件的結合都是以榫接方式完成。榫接體現在志蓮靜苑殿堂的井干式梁架上,梁架的構件和構件之間均沒有用釘,而是用榫卯結合,這能加強梁架的柔韌性,減輕地震帶來的影響。
    2.   斗栱
         斗栱是志蓮淨院的屋頂的主要構成部分之一,而一組組斗栱疊在屋頂,形成一個宏偉的景象。斗栱具有非常實用的用途,基本上有兩種主要功能,一是將屋頂重量分散在柱子上,可穩固地支撐屋頂;二是用作挑出屋頂的屋檐,可減輕屋頂予人的沉重感。最重要的是可以將雨水排走,以免弄濕建築物。


    3.   經幢
    經幢是中國佛教建築特有的一種多角形的石柱。它是從布帛製的幢幡轉變而來的。梵語和巴利語分別稱為馱縛若(dhvaja)和脫闍(dlmja),譯為竇幢或天幢。佛教稱佛陀為法王,也以幢為他的標誌,所以稱佛的說法為建法幢。古時的幢是用以書寫佛號和經文的:後來為以長久保存,遂用石材仿其形狀製造,上面有蓋,下面有座,中央為六角或八角形的柱,遠望有如幢幡。這是經幢的起源。這種石幢原是為刻「尊勝陀羅尼經」而設的。《陀羅尼經》指出,若人能寫此陀羅尼安高幢上,或安置窣堵波上,那些被幢影映身或幢上的塵土落在身上的人們的罪業就會消除。
    4.     獸面頭瓦
    屋脊和瓦當的花紋及獸面圖案卻是根據唐代佛寺設計。








    5.   金色鰲魚

    志蓮靜苑內有一對金光閃閃的鰲魚建在主殿的屋脊上。這設計與木材建築物有關,木製建築物不能受火,而相傳有一種龍首鯉魚身的動物稱為「鰲魚」,生性好吞火舌,故民間將其雕像置於柱樑或屋脊上,以壓制火神。正好志蓮靜苑全用木建造,鰲魚設計可保護和保祐志蓮靜苑不受火災影響。










    殿堂佈局

    細看沙田萬佛寺 - 黃耀平

    前言



    圖一: 萬佛殿
    圖二: 萬佛塔
    在於一個「緣」字, 月溪法師曾遊歷中國各地, 機緣之下南下到香港, 在沙田排頭村山上駐錫於西林寺弘揚佛法, 著手籌備興建萬佛寺。多得香港著名煙草商人簡玉階居士將私產「晦思園」捐贈法師以作道場基礎[1], 經過法師與眾弟子不畏艱辛,開山鑿石,親身擔鐡運木,塑造佛像萬餘尊,歷時八載終於1957年建成。自此山上香火鼎盛, 成為香港著名觀光熱點, 其代表性的建築物之一「萬佛塔」亦曾被香港上海匯豐銀行選為港幣一百元之印刷圖案[1], 可見其重要性及代表性。


    建築格局

    萬佛寺地理位置特殊, 依山勢而建, 在建築空間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所以其建築格局有別於其他寺院, 如香港志蓮淨苑和大嶼山寶蓮禪寺, 等有規劃性的建築。萬佛寺建築群分高底兩組, 主要建築物有五殿、四亭、一廊及一塔。雖然空間有限, 但萬佛寺在建築的同時, 也參考了寺院獨有格局[2], 如中國建築講求的平行和陰陽和諧。在低層組群, 正中為主殿萬佛殿, 面對韋陀亭和觀音亭, 繼而便是萬佛塔, 構為了一條中軸線, 兩邊則為左右平行相對的十八羅漢廊和文殊、普賢菩薩像,可見其佈局之細心。
    圖三: 羅漢廊的屋簷上的吻獸與仙人走獸
    在瓦頂設計上, 採用曲線的向天飛簷, 以達至與附近的自然環境互相配合; 加上以單數為主的脊獸,突顯出其高雅氣派,而且每隻脊獸各有特別的吉祥喻意[3],讓人感到安心吉祥。高層建築中,各殿均依山勢互相緊接,並以一字橫線排開,拾級而上自然感到一種佛光普照, 莊嚴肅穆的氣勢。就萬佛寺而言, 其建築風格能夠與自然融和, 亦盡顯中國的建築風格。


    從萬佛寺看佛教文化及建築藝術
    圖四: 羅漢廊的蓮花座台與雕刻
    萬佛寺以地方鄉紳籌款而建造, 其資金和整個設計規劃相對同樣是佛教建築的志蓮淨院有著一定的限制和不足。可是, 在藝術的成分上,萬佛寺有著不可取替的地位和魅力, 以下我將會逐步向大家分析。

    就以萬佛寺的建築, 它除了擁有中國基本的建築特色如脊獸和飛簷外, 其佛教的氣氛相當濃厚, 我們可以在其建築的用色和裝飾上可以見一斑。
    相傳佛陀降誕的時候有八瑞[4]出現, 而荷蓮正是其中一種, 而在佛教文化中, 荷蓮就是佛的象徵, 所以佛教寺院多以荷蓮作裝飾, 如圖四與圖五。在佛經亦中不乏對荷蓮推崇之說, 如《大日經疏十五》中「如世人以蓮華為吉祥清淨,悅可眾心」[5], 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作比喻, 正是佛教離塵脫俗、清淨無染思想的生動描述。此外,  跟據《華嚴經探玄記》中記載, 荷蓮亦有「四德」[5]的說法。同樣以蓮花作喻授法, 更通俗易明, 方便推廣弘揚佛法。
    圖五: 羅漢廊的樑柱蓮花彩畫
    荷蓮除了代表佛教思想教義外, 同時亦反映到佛教建築在色彩上的運用, 如蓮花的紅、白和莖葉的綠, 我們都可以在萬佛寺中看到。如圖一主殿外牆以紅色為主, 而彌陀殿則以紅白為主色, 讓人有一種寧靜莊重的感覺。對佛教寺院多以赤土紅作牆的主色, 本人以中國文化及佛教文化另作了以下推測, 其原因有二; , 中國人認為紅色代表高級顯貴, 所以以紅色突顯寺院的地位; , 赤紅色在佛教的旗幟中, 「象徵著佛陀對眾生的哀憫,如熱血流注,常行教化,法雨普施,永無止息的大『精進』」[6]。寺院本為僧侶修行之地, 紅色正好代表著提醒他們為佛道「精進」而淨心修行。




    圖六: 羅漢廊的五脊殿
    在考察的同時, 我留意到了萬佛寺雖然地方小, 但其建築的設計的確各具特色。如十八羅漢廊(圖六)採用了「廡殿頂」的設計, 這是中國傳統建築造型中形式最為尊貴的一種屋頂, 只常見於宮殿與寺廟建築。因四面皆是斜坡, 宋代稱為「四阿頂」,左右合有四條垂脊,加上屋頂正中的一條正脊共有五條脊線, 所以又稱「五脊殿」[7]。雖然十八羅漢廊廊身設計比簡約, 說不上殿堂級的規模, 但套用於十八羅漢的尊貴身份, 卻是有恰到好處。
    圖七: 準提殿的九脊頂


    另外, 在準提殿(圖七)我亦找到了仿照「單簷歇山頂」的設計, 原設計其級別上僅次於前者,皆為四面斜坡的屋頂,但左右兩邊只有一半的斜坡,上半部為三角形山牆,因此屋頂共有九條脊線,所以又稱為「九脊頂」[7]。在準提殿看見到「單簷歇山頂」只有吻獸, 卻沒有脊獸, 佛像地位級別可見在十八羅漢之下。所以透過觀察建築之間的分別, 可見設計者的佈局心思非常細密。


    萬佛寺在建築上雖不及志蓮淨苑雄偉, 但其金碧輝煌的裝飾亦盡顯其高貴的氣派, 如外牆天花栩栩如生的金龍, 簷下的飛龍斗拱, 觀音亭天花的吉祥如意圖, 金身羅漢佛像更是隨處可見。這反映出萬佛寺突破了其地理位置的局限性, 而在建築物本身的心思發揮得淋漓盡致, 突顯出各建築物主次分明, 強烈的顏色對比, 使形象更加鮮明奪目, 亦表現出中國建築的獨有特色。所以, 我認為萬佛寺的文化和建築藝術成份不比志蓮淨苑毫不遜色!

    觀音是男是女?

    在中國現今社會中, 觀音或觀世音已逐漸潛移默化成為一位女菩薩, 可是據 《佛經》觀世音本為印度一位國王的長子,名叫不煦,和父親及弟弟都隨釋迦出家修行,後來由釋迦牟尼佛賜法號「觀世音」, 與「阿彌陀佛」和「大勢至」合稱「西方三聖」[7]。在印度、東南亞、西藏等地觀世音菩薩都是男身,而起初傳到中國也是男人形象; 至唐末以後才有女身出現。同時亦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把「世」字刪去簡稱為「觀音」, 也稱「觀音媽」或「妙善夫人」, 觀音的女性形象從此深入民心。
    圖八: 觀音像
    另外, 觀音並非只是單一個神,在《佛經》中有所謂「六觀音」、「七觀音」和「三十三觀音」之別,一般民間所奉祀的「聖觀音」是六觀音之一。而萬佛寺內的觀音像也呈現變化多端的法相, 如送子觀音和渡海觀音。
     


    參考資料

    1. "開山祖師", 萬佛寺官網
    2. "佛教寺院建築藝術簡介", 佛門網
    3. "吻獸細微之處的中國文化 ", 一元一國學網
    4. "佛教節與佛祖<石柱國>", 香港佛教月刊第492
    5. "佛像下的蓮花座<劉繼芸>", 香港佛教月刊第477
    6. "佛旗、佛徽與佛曆<慎獨>", 香港佛教月刊第590
    7. "官式建築講究多", 華夏文化網
    8. "觀音", 褔山堂網

    2010年11月23日

    淺談蓬瀛仙館 - 劉健仁

    前言
    「感世道之淪胥,悵吾身之遲暮,非尋得淨土,無以助潛修,非提倡道宗,無以挽頹俗」[1]一句出自李道明道的話,卻為粉嶺這農村多了一座歷史性的建築。

    蓬瀛仙館,是一座道教建築,屬於全真龍門派,源於廣州三元宮,坐落於雙魚洞山麓,面對粉嶺港鐵站。由何近愚、陳鸞楷、麥星階、蘇耀宸及周朗山幾位道張於現址興建早期仙館,主要是作修身研經之用。[1] 期後曾擴建三聖大殿(1977) 南齋(1986)、坤堂(1987)、東齋(1988)、西齋(1988)並籌建喜雨樓(1994)、元辰殿(1997),並於近年增入三台升降機及平台方便信眾。

    建築格局

    蓬瀛仙館現貌。I 大門;II 護法殿
    II兜率宮。可見是成一直線的。[1]
    II
     
    III
     
    I
     
    根據蓬瀛仙館道教文化中心主任陳敬陽先生短訪中,當年數位道長於現時安樂村工業區會友時,發現雙魚洞山麓有如仙山景色,有天宮的氣色,因此,認為現址為福地。所以,中國北向南的方位是不能套用於此(根據谷歌地圖仙館向東北方向)。現時仙館是由經歷八十年興建出來,因為當時仙館只有前大殿,作為修典之用,其餘都是依山而建,所以不似得志蓮淨苑經過規劃才興建。但仙館在建築物佈局中保留的是中國故有中軸線的設計。可以由圖一中看到,大門、護法殿、兜率宮是成一直線。其他建築亦都是由中軸線向左右延伸。

    從兜率宮簡看中國建築藝術

    兜率宮。
    仙館的主建築亦都是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特點。是次會主要討論主建築,兜率宮。

    「兜率」在梵文解作極樂淨土,但同時都出現在道教中。根據陳主任所述,呂祖的《八品仙經》中出現兜率天宮,指太上老君的天居。
    因為這是天宮,所以設計亦都有近於皇宮的氣派。首先,整個天宮是建於全館中心,並升高,需要爬樓梯才可以上到殿上。同時亦都被龍石飾包圍。同時亦都有二龍戲珠,珠底有祥雲,亦有火,喻龍舞旭日,有照亮大地的意思。



    兜率宮外的龍型石飾。及宮外柱樑的龍圖。


    ‧兜率宮頂的二龍戲珠() 與脊獸,分別是騎鳳仙人
    、龍、鳳、獅子、天馬、海馬。 (); 護法殿脊獸()


    當中屋脊亦都有脊獸,脊獸只會出現成為單數,除故宮太和殿外,用上十隻走獸,喻意十全十美,亦代表其建築及使用地最高的地位。據《大清會典》中記載,太和殿脊獸獸的排放順序為騎鳳仙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2] 而仙館大的只是騎鳳仙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各獸分別代表仁德、皇權、祥瑞、勇猛和尊貴的地位。雖說兜率宮是天宮,但相比「天子之宮」亦都五級之差。但相比護法殿高出二級。土地的屋脊更加是沒有獸的。


    白鶴天頂。
    稱得上天宮當然有天,天在大殿天頂。有幸可以於當中拍攝。由圖五中可以看到,大殿是通天的,當中大約有三十隻白鶴。鶴在道教位置十分高,呂祖出生時有鶴群飛舞,藍采和乘仙鶴上天宮成仙。這是中國人信仰及敬天表現於道教當中。

    兜述宮的用色以紅為主,金為飾,龍鶴交錯的圖案,以表其顯赫的地位。以中軸的設計貫穿整個建築,並用上脊獸作出神仙及仙居身份階及之分,表現中國階級觀念。

    圖案與教義

    蓬瀛仙館館徽,用
    上了十一泰卦,上坤下乾
    ,各表地天。
    仙館的創館精神和教義是「弘道立德.濟世度人」[1]。其實由仙館的館徽可以清楚可見。道教中的易經有八八六十四掛,仙館用了第十一掛,代表上地下天的泰卦。根據易經[4],泰卦希小往大來之意,弱勢將去,強者則會回來,是吉祥。同時正好代表濟世度人的精神,將好事帶給世人。這個精神則要人探討當時局勢。







    宗教建築與時代局勢
    於一九二九年間,三月至六月,中國南部發生一場內戰,由由蔣中正與新桂系的戰爭,稱為蔣桂戰爭。而戰事地點發生集中於河北、湖北、廣西發廣東一帶。加上當年陝西大旱,死亡及逃亡人數達三百萬。[5]而創館道長源自廣州三元宮,於廣東省越秀山,相信「感世道之淪胥」是指內戰加上天災。



    接下來的是些關於蓬瀛仙館的趣事

    龍門派與龍雕
    起初我以為龍雕是代表龍門教,原來陳主任答覆是因為龍是代表尊貴,大部份建築都以龍代表身份。龍門派是因為派,邱祖師在現今峽西龍門山這個地方修練,因而得名龍門派。所以無特別的關系,只是我想太多了!


    道觀中的風水自然

    蓬瀛仙館平面圖。橙色代表陽物
    ,而藍色代表陰物。圖中可以陰隔是以
    一池為界,互相不會相沖。
    道教所看的都是發自然,要求跟
    自然融為一體,會依照五行作為
    依歸設計。但仙館因為是分期建
    築,所以當中五行特點不易自穿
    ,但最易看到的是陰陽之分。仙
    館中有俸祖先的地方,屬陰;有
    俸神的地方,屬陽。陰陽相隔是
    十分重要的概念,即時骨灰盦場

    於擴建的過程亦不會與陽物相沖。







    佛道一體?觀音
    觀音是大乘佛法中一個代表,他濟世為懷,因德行成為菩薩。但佛道中人又何以出現於道館之上?根據陳主任所述,道教追求是得道成仙,由人昇仙。觀音在道教中會稱為「大使」而不是「菩薩」。因為他功德德行而成為大羅神仙中其一,所以道教亦都會有供俸他作為弟子模範。所以,觀音出現在佛道二教是十分常見的。




    總結
    蓬瀛仙館是因為世道倫落,道長有感而發所建成。因為原本只是為作修身養性之用,後來一直擴建亦都有更多善信參拜成為大型道館。蓬瀛仙館副建築群充滿香港地方唐樓特色,主建築則有濃厚的中國風。特別嗚謝根據蓬瀛仙館道教文化中心贈送《蓬瀛八十》作參考之用,及中心主任陳敬陽先生作短訪。

    參考資料
    1.  蓬瀛八十, 蓬瀛仙館20099,香港
    2.  http://hk.epochtimes.com/10/8/16/122870.htm
    3.  http://www.fushantang.com/1012/1012f/j6004.html
    4.  http://staticlake.appspot.com/iching/index.html\
    5.  http://seekspace.resip.ac.cn/bitstream/2239/17263/1/File_02748.pdf
          淺析1928--1930年西北大旱災的特點及影響 沈社榮 寧夏大學歷史系

    錄音資料
    與 蓬瀛仙館道教文化中心主任陳敬陽先生短訪,2010年11月19日,劉健仁﹝由於未能上載關系若有需要請點擊下載﹞

    感想
    Blog 這個東東...有點難用~"~'' 不竟我是電腦白痴囧""
    為了CCIV...我膽粗粗的去了做這個短訪...問題有點的白痴....十分緊張!!!
    忘了要問什麼...><''' 呼...怕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