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4日

香港志蓮淨苑 - 林樂飛

 志蓮淨苑


背景

志蓮淨苑佔地十八萬平方呎,是現存世界上大型手造仿唐木構建築群,位處於山巒之中,背靠鑽石山,右面為獅子山,而左面為慈雲山,坐北向南,淨苑是依山而建,以中國的風水學而言,淨苑風水佈局極佳。其建造和組合乃是一種偶遇,因應政府八十年代的市鎮整體發展而經過精心規劃重建而成。政府將當時地區公園配合淨苑的設計,發展成具備宗教、文化、教育和休息的地方,隨後亦開展安老服務,其後亦於二零零六年建成和開放南蓮園池給公眾參觀,遂成為現今大眾和旅客欣賞唐代建築的名勝。

建築格局和建築物風格

志蓮淨苑內裡的建築物和格局均仿照唐代,建築設計採用「三進三重門一院」的格局。殿堂有三個大門可供觀賞者進出,分別為「東門」、「西門」和「山門」,最主要為「山門」,因為具有特別佛學的意義。山門象徵佛教的智慧、慈悲和方便三種解脫煩惱的法門,從山門進入志蓮淨苑,表示踏上解脫之道的開始。



三進表示志蓮淨苑大致上分為三個部分,有第一至第三進,而每一進的建築物、佛像和佛教藝術品各有不同。由「一重門」進入第一進,建築物包括蓮池、長廊、天王殿、鐘樓和鼓樓。當中蓮池是根據「淨土經變圖」中阿彌陀佛展現的淨土的七寶池和八功德水而仿建而成。天王殿和鼓樓是敦煌淨土經變式建築。


由「二重門」進入第二進,建築物和藝術品包括大雄殿、客堂、藥師殿、祖堂、觀音殿、臥佛殿和淨土經變圖。第三進的是五觀堂、法堂、藏經樓、方室和唸佛堂。一院指的是萬佛塔,是整個建築群的標誌。一般的參觀者很難進入第三進和一院,所以大多遊人集中在第一和第二進,並欣賞整個志蓮淨苑的建築架構為主。整個志蓮淨院是以建築組群形式為藍本,比起單體建築如日本的唐招提寺和中國的佛光寺和南禪寺更能表現唐代建築的宏偉和壯美。


與唐代佛教建築的相同和相異之處

唐代木構四合院式的設計的建築格局有四方面與唐代建築佈局相同。首先,庭院四周圍著迴廊,而前廊正中設院庭大門,唐代稱為「中三門」。然後,院內縱軸線上前後有一至三座殿堂,可單層可樓閣。再者,在前殿之前的院庭面積較大。最後,前殿左右建配殿,而配殿多是樓,體積較小。

志蓮淨院有些地方與唐代佛教建築略有不同。因實用性的緣故,在迴廊轉角屋頂上立柱,上建平台,殿較小型。

建築特色
1.   榫接
志蓮淨院的殿堂是用木材建構而成,其建造方法強調不用任何現代化工具,如釘子,而全部構件的結合都是以榫接方式完成。榫接體現在志蓮靜苑殿堂的井干式梁架上,梁架的構件和構件之間均沒有用釘,而是用榫卯結合,這能加強梁架的柔韌性,減輕地震帶來的影響。
2.   斗栱
     斗栱是志蓮淨院的屋頂的主要構成部分之一,而一組組斗栱疊在屋頂,形成一個宏偉的景象。斗栱具有非常實用的用途,基本上有兩種主要功能,一是將屋頂重量分散在柱子上,可穩固地支撐屋頂;二是用作挑出屋頂的屋檐,可減輕屋頂予人的沉重感。最重要的是可以將雨水排走,以免弄濕建築物。


3.   經幢
經幢是中國佛教建築特有的一種多角形的石柱。它是從布帛製的幢幡轉變而來的。梵語和巴利語分別稱為馱縛若(dhvaja)和脫闍(dlmja),譯為竇幢或天幢。佛教稱佛陀為法王,也以幢為他的標誌,所以稱佛的說法為建法幢。古時的幢是用以書寫佛號和經文的:後來為以長久保存,遂用石材仿其形狀製造,上面有蓋,下面有座,中央為六角或八角形的柱,遠望有如幢幡。這是經幢的起源。這種石幢原是為刻「尊勝陀羅尼經」而設的。《陀羅尼經》指出,若人能寫此陀羅尼安高幢上,或安置窣堵波上,那些被幢影映身或幢上的塵土落在身上的人們的罪業就會消除。
4.     獸面頭瓦
屋脊和瓦當的花紋及獸面圖案卻是根據唐代佛寺設計。








5.   金色鰲魚

志蓮靜苑內有一對金光閃閃的鰲魚建在主殿的屋脊上。這設計與木材建築物有關,木製建築物不能受火,而相傳有一種龍首鯉魚身的動物稱為「鰲魚」,生性好吞火舌,故民間將其雕像置於柱樑或屋脊上,以壓制火神。正好志蓮靜苑全用木建造,鰲魚設計可保護和保祐志蓮靜苑不受火災影響。










殿堂佈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