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6日

佛教的戒律

佛教的戒律是一切善法的根本, 而每個修行的僧侶信眾都必須遵守。受戒有別於其他的規範和法律, 規範和法律往往是來自外在的約束, 屬於「他律」; 而佛教的戒律則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 屬於「自律」, 是個人自身的修為。佛教的戒律依其修行程度而分為四種類別[1], 也有出家和俗家的區別, 但一切的戒律主要依據五戒為根本, 即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五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 不侵犯從而尊重別人, 亦滿足自己的身心。所謂「不殺生而護生, 自然能獲得健康長壽; 不偷盜而佈施, 自然能發財富貴; 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節, 自然家庭和諧美滿; 不妄語而讚歎他人, 自然能獲得善名美譽; 不喝酒而遠離毒品的誘惑, 自然身體健康, 智慧清明。」所以, 受持五戒, 現世可以免除苦惱、恐怖, 可以獲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諧、快樂; 將來可以 免墮三惡道, 得人天果報, 乃至成佛。受持五戒, 如同在福田裡播種, 縱使不求, 自然有許多利益加身, 自然享有無盡的功德善果。同樣, 十戒比五戒嚴, 是為更高修為的戒律。然而, 受戒的真義是為了身心的健康和自由, 卻不是一種束縛。


佛教中也常聽見齋戒, 佛教術語為八關齋戒[2], 是為佛教戒律之一, 主要對象為在家信眾。因在家信眾要經營家計, 不能長時間受持戒律, 為了讓有心精進的在家信眾能夠感受出家清淨離欲的生活,培養出世善根, 特別制定此一律戒但相比十戒五戒較為寬鬆。根據《薩婆多毗尼毗婆沙》, 八關齋戒維持一日一夜遵守以下八種清淨戒律: 不殺生, 不偷盜, 不淫泆, 不妄語, 不飲酒, 不著華鬘香油塗身, 不歌舞觀聽, 不坐臥高廣大床, 不非時食(過午不食)

 
參考資料:
1. “佛教戒律”, 學佛網
2. “《八關齋戒儀軌》”, 台北智慧金剛佛學中心法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