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4日

細看沙田萬佛寺 - 黃耀平

前言



圖一: 萬佛殿
圖二: 萬佛塔
在於一個「緣」字, 月溪法師曾遊歷中國各地, 機緣之下南下到香港, 在沙田排頭村山上駐錫於西林寺弘揚佛法, 著手籌備興建萬佛寺。多得香港著名煙草商人簡玉階居士將私產「晦思園」捐贈法師以作道場基礎[1], 經過法師與眾弟子不畏艱辛,開山鑿石,親身擔鐡運木,塑造佛像萬餘尊,歷時八載終於1957年建成。自此山上香火鼎盛, 成為香港著名觀光熱點, 其代表性的建築物之一「萬佛塔」亦曾被香港上海匯豐銀行選為港幣一百元之印刷圖案[1], 可見其重要性及代表性。


建築格局

萬佛寺地理位置特殊, 依山勢而建, 在建築空間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所以其建築格局有別於其他寺院, 如香港志蓮淨苑和大嶼山寶蓮禪寺, 等有規劃性的建築。萬佛寺建築群分高底兩組, 主要建築物有五殿、四亭、一廊及一塔。雖然空間有限, 但萬佛寺在建築的同時, 也參考了寺院獨有格局[2], 如中國建築講求的平行和陰陽和諧。在低層組群, 正中為主殿萬佛殿, 面對韋陀亭和觀音亭, 繼而便是萬佛塔, 構為了一條中軸線, 兩邊則為左右平行相對的十八羅漢廊和文殊、普賢菩薩像,可見其佈局之細心。
圖三: 羅漢廊的屋簷上的吻獸與仙人走獸
在瓦頂設計上, 採用曲線的向天飛簷, 以達至與附近的自然環境互相配合; 加上以單數為主的脊獸,突顯出其高雅氣派,而且每隻脊獸各有特別的吉祥喻意[3],讓人感到安心吉祥。高層建築中,各殿均依山勢互相緊接,並以一字橫線排開,拾級而上自然感到一種佛光普照, 莊嚴肅穆的氣勢。就萬佛寺而言, 其建築風格能夠與自然融和, 亦盡顯中國的建築風格。


從萬佛寺看佛教文化及建築藝術
圖四: 羅漢廊的蓮花座台與雕刻
萬佛寺以地方鄉紳籌款而建造, 其資金和整個設計規劃相對同樣是佛教建築的志蓮淨院有著一定的限制和不足。可是, 在藝術的成分上,萬佛寺有著不可取替的地位和魅力, 以下我將會逐步向大家分析。

就以萬佛寺的建築, 它除了擁有中國基本的建築特色如脊獸和飛簷外, 其佛教的氣氛相當濃厚, 我們可以在其建築的用色和裝飾上可以見一斑。
相傳佛陀降誕的時候有八瑞[4]出現, 而荷蓮正是其中一種, 而在佛教文化中, 荷蓮就是佛的象徵, 所以佛教寺院多以荷蓮作裝飾, 如圖四與圖五。在佛經亦中不乏對荷蓮推崇之說, 如《大日經疏十五》中「如世人以蓮華為吉祥清淨,悅可眾心」[5], 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作比喻, 正是佛教離塵脫俗、清淨無染思想的生動描述。此外,  跟據《華嚴經探玄記》中記載, 荷蓮亦有「四德」[5]的說法。同樣以蓮花作喻授法, 更通俗易明, 方便推廣弘揚佛法。
圖五: 羅漢廊的樑柱蓮花彩畫
荷蓮除了代表佛教思想教義外, 同時亦反映到佛教建築在色彩上的運用, 如蓮花的紅、白和莖葉的綠, 我們都可以在萬佛寺中看到。如圖一主殿外牆以紅色為主, 而彌陀殿則以紅白為主色, 讓人有一種寧靜莊重的感覺。對佛教寺院多以赤土紅作牆的主色, 本人以中國文化及佛教文化另作了以下推測, 其原因有二; , 中國人認為紅色代表高級顯貴, 所以以紅色突顯寺院的地位; , 赤紅色在佛教的旗幟中, 「象徵著佛陀對眾生的哀憫,如熱血流注,常行教化,法雨普施,永無止息的大『精進』」[6]。寺院本為僧侶修行之地, 紅色正好代表著提醒他們為佛道「精進」而淨心修行。




圖六: 羅漢廊的五脊殿
在考察的同時, 我留意到了萬佛寺雖然地方小, 但其建築的設計的確各具特色。如十八羅漢廊(圖六)採用了「廡殿頂」的設計, 這是中國傳統建築造型中形式最為尊貴的一種屋頂, 只常見於宮殿與寺廟建築。因四面皆是斜坡, 宋代稱為「四阿頂」,左右合有四條垂脊,加上屋頂正中的一條正脊共有五條脊線, 所以又稱「五脊殿」[7]。雖然十八羅漢廊廊身設計比簡約, 說不上殿堂級的規模, 但套用於十八羅漢的尊貴身份, 卻是有恰到好處。
圖七: 準提殿的九脊頂


另外, 在準提殿(圖七)我亦找到了仿照「單簷歇山頂」的設計, 原設計其級別上僅次於前者,皆為四面斜坡的屋頂,但左右兩邊只有一半的斜坡,上半部為三角形山牆,因此屋頂共有九條脊線,所以又稱為「九脊頂」[7]。在準提殿看見到「單簷歇山頂」只有吻獸, 卻沒有脊獸, 佛像地位級別可見在十八羅漢之下。所以透過觀察建築之間的分別, 可見設計者的佈局心思非常細密。


萬佛寺在建築上雖不及志蓮淨苑雄偉, 但其金碧輝煌的裝飾亦盡顯其高貴的氣派, 如外牆天花栩栩如生的金龍, 簷下的飛龍斗拱, 觀音亭天花的吉祥如意圖, 金身羅漢佛像更是隨處可見。這反映出萬佛寺突破了其地理位置的局限性, 而在建築物本身的心思發揮得淋漓盡致, 突顯出各建築物主次分明, 強烈的顏色對比, 使形象更加鮮明奪目, 亦表現出中國建築的獨有特色。所以, 我認為萬佛寺的文化和建築藝術成份不比志蓮淨苑毫不遜色!

觀音是男是女?

在中國現今社會中, 觀音或觀世音已逐漸潛移默化成為一位女菩薩, 可是據 《佛經》觀世音本為印度一位國王的長子,名叫不煦,和父親及弟弟都隨釋迦出家修行,後來由釋迦牟尼佛賜法號「觀世音」, 與「阿彌陀佛」和「大勢至」合稱「西方三聖」[7]。在印度、東南亞、西藏等地觀世音菩薩都是男身,而起初傳到中國也是男人形象; 至唐末以後才有女身出現。同時亦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把「世」字刪去簡稱為「觀音」, 也稱「觀音媽」或「妙善夫人」, 觀音的女性形象從此深入民心。
圖八: 觀音像
另外, 觀音並非只是單一個神,在《佛經》中有所謂「六觀音」、「七觀音」和「三十三觀音」之別,一般民間所奉祀的「聖觀音」是六觀音之一。而萬佛寺內的觀音像也呈現變化多端的法相, 如送子觀音和渡海觀音。
 


參考資料

1. "開山祖師", 萬佛寺官網
2. "佛教寺院建築藝術簡介", 佛門網
3. "吻獸細微之處的中國文化 ", 一元一國學網
4. "佛教節與佛祖<石柱國>", 香港佛教月刊第492
5. "佛像下的蓮花座<劉繼芸>", 香港佛教月刊第477
6. "佛旗、佛徽與佛曆<慎獨>", 香港佛教月刊第590
7. "官式建築講究多", 華夏文化網
8. "觀音", 褔山堂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